万玮:好的学校,应当让真正的教育发生
各位同仁,又是一年开学季,先祝大家诸事大吉,阖家幸福!
今天想跟大家探讨的主题是真正的教育。我们都知道,办学校不等于办教育。好的学校,应当让真正的教育发生。
雄性衰落
我从一本书《雄性衰落》(Man Disconnected)说起,作者菲利普 · 津巴多,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曾设计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男性正在衰落。
书中说:
300多个研究资料表明,这几十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女生在所有科目上的成绩都比男生好;
今天美国大学里的女生比男生多31%,而1950年,美国大学男女比例是2.16:1;
女性收入大幅增加,男性收入增幅忽略不计,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0-30岁单身工薪阶层中,女性比男性收入高8%;
男性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与成人影片,不愿意在现实中努力,不愿意与女性发展亲密关系……
男性衰落的原因是什么?津巴认为有三个方面:学校、家庭与社会。
学校的因素在于,当代教育的设计有问题:
现代教学体系未考虑男孩需求,课堂教学内容有4/5以文字与语言为基础,而男孩更擅长在动手体验中学习;
学校要求所有人长时间坐同一地方,对男孩尤其不公平;
当老师与自己性别相同时,男孩的表现会更好,而幼儿园男教师仅占2%,小学仅占20%;
女性教师对男孩有天然偏见,当对学生试卷匿名打分时,男孩与女孩的分数差距竟然缩小1/3……
有人觉得,津巴多在危言耸听。然而,津巴多提出的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有价值的问题,一个近半个世纪以来正在席卷全球的问题。
各位,做学校是低头,关注的是具体的战术问题;做教育是抬头,思考的是宏大的战略问题。
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有精细化操作能力,能把一所学校办好,更不要忘记做教育的初心,要经常思考类似雄性衰落这样的宏大问题,这样才能让真正的教育在学校发生。
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人做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办学校、办企业、做项目皆是如此。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分析其成功原因,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顺应天时
马年的时候,有一句祝福语是这样的:趋势就像一匹马,如果在马后面追,人们永远都追不上,只有自己骑在马上面,才能和马一样的快,这就叫马上成功!
今年是猪年,雷军曾有一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
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时势造英雄。
唐代有一个诗人罗隐,很有才华,他的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以及“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流传至今。
罗隐时运不济,考了一辈子科举,结果都是一样的——名落孙山。他后来写了两句诗:时来天地同协力,运气英雄不自由。这首诗明面上写的是诸葛亮,实际上说的是自己。
各位在座的部门管理者,今天我们办学校,面对的是80后家长,90后教师,00后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学校管理不能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模式中,而应勇于创新。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相匹配的教育应该怎么样?我在去年接受顶思的一篇专访中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表达:
横轴代表教育内容由本土至国际,纵轴代表教育方式由本土到国际,由此我们可以把上海的学校分为四种类型:第1类是传统中国学校,第2类是纯国际学校,3和4则是双语学校。
今天有远见的中国家长呼唤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注入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元素。我认为,第4类学校乃是顺应天时之举。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很重要,有一样东西比天时更重要,那就是地利。
2000多年前的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举的是战争的例子,敌国凭借天时之利,大兵压境,我们兵力虽弱,但是可以凭借天险守住城池。所以地利更厉害。
今天的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一些地方有一些学校采取极其传统极其严苛的方式,创造出升学奇迹。
我们也许会批判其教育理念,但是千万不要忽略了地区差异。在当地,考上大学就是一种最佳的教育结果。
我们很幸运身处上海。上海人开风气之先,领时代风骚,上海的城市精神是16个字: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地利不如人和
地利很重要,炒房客对这一点绝对感悟至深。碧云地区的房子售价贵,租金高,而且难买难租,正是得了地利的便宜。
有一样东西比地利更重要,那就是人和。孟子在讲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特别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见,人心所向,超越了天时与地利。
在任何行业,人才都是最重要的资产。任正非呼唤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行业,而芬兰基础教育之所以成功,就是形成了最优秀人才愿意做老师的社会氛围。
学校是大师,不是大楼。未来中国高考如果师范大学分数线最高,教育兴国就真的落到实处了。
我们刚刚过完农历新年,正处于农历正月,有很多农历历书都涉及到风水,在座如果有人相信风水,请听我一句话:人心是最大的风水,你的嘴巴是最重要的风水。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善心,有口德,心口如一,这是真正的教育发生的前提。
心动,更要行动
什么样的人心动就立马行动?星相学家说白羊座的女生做得最好。遇到喜欢的男生,追不到不可耻,不去追才可惜。
真正的教育是否发生,不仅看心动,还要看行动。
被动不如主动
我有一次请教一位中医朋友,去做推拿或者去做足浴,到底有没有用?她回答我,有用肯定是有用的,但一切被动的理疗都不如主动的锻炼。这句话如黑暗之中一道闪电,照亮我的心灵。
我想到人体自身是一个系统,疾病是某个局部出了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人体的免疫系统来修复。
一切外在的手段——手术、输液、理疗、药物等,都只起辅助作用。一个病人,若抱着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疾病,很难真正被治愈。
我想到慈善的困境。今天有很多人愿意帮助穷人,捐钱捐物,出人出力,然而,慈善却往往陷入困境。对于慈善人士来说,做公益是主动的,主动必有收获。
对于被援助者来说,接受帮助常常是被动的,被动很难持久,若不能改变系统或生态,便如隔靴搔痒,收效甚微。
教师的教育也是一样。我们都明白“我要做”与“要我做”的区别,然而不少老师在具体实践中南辕北辙。
有一次我面试一个插班生,问她为什么要来考平和。她在原来的学校成绩很好,却很不快乐。
她告诉我,碰到一位“严苛”的英语老师,怎么个严苛法?做错作业要订正,一旦重复犯错,订正量就是惩罚性地成倍递增。她班级有同学单词抄写100遍、200遍。
她有一次英语考试阅读理解错了一题,这一道选择题的订正写了两小时。为什么?因为老师要求虽然错了一道选择题,但这篇阅读理解一大题都要订正,订正必须把题目抄一遍,不仅选择题的题目,还有一整篇阅读。
不幸的是,这篇阅读文章还配图,老师要求不许复印,一笔一笔把这幅图画出来。这种订正作业让人绝望。
单词抄写,变式练习,是中国基础教育重视基本功的表现,然而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着重考虑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是被动还是主动?
订正当然必要,把不懂的题目弄懂,考试才能有好成绩。但有些孩子自己编纂错题本,主动收集错题,跟被动完成教师惩罚性作业,效果可谓云泥之别。
推广开去,学生主动地学,一定强过教师主动地教。教师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平和提倡“五自”精神,核心一条就是自主,道理就在这里。
真正的教育不仅在课堂之内,更在课堂之外,在生活中,在学生自主的探索里。那些优秀的老师,仿佛有魔力一般,学校在下课之后仍然饶有兴致地钻研这门学科,有了成果还会主动跟老师、同学、家长分享。
主动不如自动
人体是一个神奇的组织,自我运行能力很强。人的一生平均心跳30亿次左右,如果心脏不跳了,人就完蛋了。我们可曾意识到自己的心跳?不会,心脏乃是自动跳动。
我有一次开车到路口,遇到红灯刹车停车。那天特别困,停车的间隙竟打了个盹,大约十几秒钟,我一睁眼,绿灯亮了,接着踩油门。等到我意识到我睡了一觉,惊出一身冷汗,因为车的档位在行驶档,我打盹的时候,右脚自动踩着刹车!
常言道:坚持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就成了天性,无需启动意识,如同心跳、呼吸一样,自动完成。
有一种说法,一件事情坚持21天,就会成为习惯。我觉得得加一个前提,这个坚持源自于主动,而不是被动。若是来自于高压,21天远远不够。而习惯成自然难度极大,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也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如同天性。
因此好习惯还是应该从小培养,中国传统教育在这方面很有心得,平和小学部很多资深教师也很有经验,让孩子愉快地自动地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要从小培养的习惯很多,我觉得重要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承担责任与压力。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年后职业成就水平高的人,在童年时有一项相似之处:他们从小就会做琐碎的家务。
中国古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为所做的事情承担责任与压力,长大后就会有责任心与担当精神。
我听说过一件事,一个平和六年级的男生,有一天进教室看到一个同学趴在座位上哭,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不小心把教室里一个东西弄坏了。
这男孩说,不要怕,老师问起来,就说是我弄的!我不知道这孩子后来的下场如何,顶缸固然不对,但这股子豪迈精神着实令人赞叹。这么小就有担当精神,这孩子未来可期。
第二,审辩式思维。小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我们要充分保护这一点。
一位妈妈陪两年级的小女孩上课外的数学思维课,发现老师教的内容其实女儿早就会了,但是那一节课女儿依然听得很认真。下了课她就问女儿,你都会了为什么还在听。女儿回答,嗯,我想知道老师用的方法是不是和我的一样。
各位老师,你上课的时候下面有一个学生一直在琢磨你的教学方式,你慌不慌?但是这孩子是真厉害!她在思考世界不同的根源。
第三,反思。清代封疆大吏曾国藩小时候天资一般,据说他一天晚上在房里读书,有一个贼到他家偷东西,藏在房梁上听曾国藩读了好久都没背下来,贼跳出来,把书背了一遍,说,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说完扬长而去。
曾国藩这样的笨人有一种能力超出常人,就是会反思,日日反思,还写日记。真是坚持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因为有反思,所以尽管起点不高,但日日有进步,日拱一卒,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第四,阅读。人体离不开水,长时间不喝水必定口渴难耐。进入自动化模式的阅读就如同口渴要喝水一样,空下来的时候必定得找点东西来读。
第五,想象力。人工智能时代,想象力也许是少数不能被机器掌握的能力之一,因此对未来的孩子而言,想象力至关重要。我在年初的一次演讲中提到,经常做思想实验,想象力必然发达。
“主动”是在意识层面,“自动”就进入了潜意识层面,真正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应当是自动的。
心在哪,能量就在哪
外在不如内在
在教育的过程中,他律很重要,很漫长。只是,要让真正的教育发生,最终还是要逾越他律这一道关口。
几个月前,我为一家省级教育媒体写专栏文章,主题是“奖励”。奖励作为一种正强化的手段,用来激励学生,成效相当明显。然而,我也指出,过于迷恋这种外部奖励,真正的教育就不会发生。
事实上,外部奖励如果使用不当,对内部动机会有损伤。
有很多实验证明这一点。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马克 · 莱珀带领的团队在一所学校选取两组学生,让他们画画。一组学生被告知,如果他们画画,会得到一枚“好孩子”奖章,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奖励。
几周之后,莱珀团队回到学校,又向孩子分发绘画材料,让他们画画。却发现,那些之前得到过奖章的学生画画的时间比另一组明显短得多。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奖励其实是在鼓励孩子表现得并不喜欢画画,因此才需要外界的刺激,这样,即便本来对画画还有一些兴趣的学生,也真的感觉自己不喜欢画画,当外在的奖励取消时,画画的动力便大为减少。
也就是说,外在奖励反而会损伤内在动机。
激励,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是每一名教育者的重要课题。孩子各有不同,激励也各不同,真正的教育发生,就是激励起作用的时候。
之前我们说习惯成自然,习惯养成是外在,变成内在的自动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真正的教育问题。
最近网络上关于辅导孩子功课的话题很热门,“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可见,教给孩子一个他所没有的东西有多难!
真实情况是,教育者费尽千辛万苦想把一些东西内化进孩子的心灵,最终却是一场空。
内化进孩子心灵的不是行为,而是关系,是教育者的人格。郑智化有一首歌《水手》,开头两句歌词是这样的:苦涩的沙,吹痛脸庞的感觉,像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哭泣,永远难忘记。
大家看到了吧,孩子永远难以忘记的,是父母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其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早就如烟雾飘散。
平和初中与高中总共有超过100个学生社团,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发成立的,自主活动,自己寻找指导老师。在社团中,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奖赏,就是动力来源。
初中语文组的董琪老师做了让学生读文学名著拍摄微电影的课程探索,上学期结束时我应邀参加了微电影首发式及评奖活动。
我很赞赏董琪老师的尝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许多学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对待,而是投入了大量的情感与智慧,发自内心地反复打磨,呈现出来一部部高质量的有创意的作品。
内在不如自在
微信有一个叫“微信运动”的功能,打开之后可以统计每天走路的步数。由此带来一股健身热潮,在一些微信群中,群友相互监督,每天健身至少10000步,达不到目标要罚款,作为活动基金。
“微信运动”里有设了一个排行榜,我们的微信好友每天运动多少一目了然。有一些人平时运动很少,有几天突然很高,这哥们大概率旅游去了。
还有一些人,每天都好几万步,经年累月,这些人对于运动的热情已经内化。我有一位朋友说,他每天坚持运动的原因是:一天不走路,就浑身不自在,一定要出点汗,才舒服。
自在是一种状态,杜甫有诗云: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秦观有词云: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佛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自在是人生的目标,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一个自在的境界了。
什么样的状态是不自在?拘束、紧张、不舒服、不自由。毛脚女婿第一次上门,在丈母娘的挑剔目光下,窘迫,慌乱,好不自在;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场合,遇到不想遇到的人,尴尬,失态,很不自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能选择,无法逃避,忍耐,郁闷,极不自在。
要让学生自在,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个性化。大一统的教育一定会有人不自在。鱼在水里游很自在,鸟在天上飞很自在,猪在地上跑很自在。猴子爬树很自在,猪爬树就不自在。
人有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听觉型、视觉型与触觉型,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自在而高效。比如我发现我就属于视觉型,一篇文章,读要比听高效得多。但我知道人群中有不少人患有程度不同的阅读障碍,读纸质书反而是低效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听有声读物学习效率反而很高。
有些人外向,喜欢社交,喜欢抛头露面,团队合作。有些内向,喜欢读书,喜欢一个人安静思考,不喜欢被打扰。有些人喜欢在聚光灯下,成为万众瞩目焦点,另一些人深居简出,更享受宅的时光。
在这里要表扬一下高中部的团队,管理层为学部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高度民主、多元、可选择的环境,不同风格、特点的老师都可以在其中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工作,从而给学生也创造了一个相当自在的环境。平和高中学生得以充分展示自主、自由、自然、自信、自省的“五自”精神。
当所有人觉得自在,真正的教育就发生了。
心之趣,灵之趣
兴趣不如乐趣
我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常常是跟着兴趣走的。然而兴趣是一个浅表又缥缈的概念,人的兴趣常常会变。今天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明天可能就改变主意了。真正让我们持久地做一件事,兴趣一定进化成了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是兴趣,乐之是乐趣。好之是外在,乐之是内在。一件事情,不是其外表,而是其内在本身给我们带来乐趣,我们一定会被这件事深深地吸引。
我们要想办法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有一句话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当我们自己变得有趣,别人跟我们相处就会充满乐趣。孩子们便会被我们吸引,而进入学习的世界。
各位热爱平和的老师,我想你除了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之外,在平和工作一定有自己的乐趣。
我在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有意义更要有意思》,我们各部门的负责人要思考的是,工作环境、团队合作、专业发展等各个环节要设计得有意思,让我们的老师以一种愉悦的充满乐趣的状态来完成一份有意义的工作。
2016年7月,NBA球星邓肯宣布退役,记者问他为什么做这个决定,他回答说,我已经无法从这项运动中体验到乐趣了。原来支撑他带领圣安东尼奥马刺队取得如此巨大荣誉的竟然只是打球本身带来的乐趣。
我做这样的开学演讲,已经三年多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有挑战的工作,在很多人欢欢喜喜休假、旅游的时候,我在殚精竭虑准备我的开学演讲。我做这件事的原因只有一个——它能给我带来乐趣。
老师们还要思考学生为什么喜欢到学校来上学?同样是因为学校充满了乐趣。中国传统教育中有一种很不好的东西,叫做“羞辱文化”,需要我们警醒与克服。
网络上有一些经典的教师语录,其中有一句大家都有共鸣:“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这句话最多只是情绪的宣泄,如果再进一步,可能就带有羞辱的性质了。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段场景描述,让我不能平静:昨天在一个餐厅吃饭,邻座一个女性,大声斥责儿童椅上的两岁儿子,责怪他不吃什么食物。
我一个朋友说,最看不起这种当众骂孩子的人,必是生活中的Loser,才会如此羞辱比自己弱小的人,以求得心理满足。
我认识一个胖子,每次面对美食开吃的时候,就会感慨说:生活如此美好!来,干杯!所以,哪怕你是一个吃货,也挺好。
最糟糕的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有激情,让你有期待。漫漫人生路,如果有一些事情始终让我们充满乐趣,即便我们很平凡,幸福指数也不会低。
乐趣不如志趣
平和实施的是中西融合的教育。请问:中西教育到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我们从哲学(philosophy)这个概念出发。
哲学的英文本义是“爱智慧”,这是西方文化对于知识与智慧的根本态度,西方哲学走的也是偏形而上的道路,思考的都是一些逻辑、理性等本原问题。
中国哲学相对来说更加务实,走的是偏形而下的道路,尽管也提出“道不远人”这样的观点,但中国古代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活哲学,思考的是人生问题。
这样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教育从一开始就分道扬镳。我列举美国几所大学的校训:
哈佛:真理(Truth)
麻省理工:心与手(Mind and Hand)
斯坦福大学:自由之风劲吹(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让光芒闪耀(Let there be light)
耶鲁大学:光明与真理(Light and Truth)
大家看到美国教育的初心是追求知识与真理。中国教育从古代开始,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小时候读私塾时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想了想说,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啦!所以中国教育的初心是物质而功利的。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提倡快乐教育,而我们则提倡教育就是吃苦。
类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样的劝学警句不胜枚举。
而读书的回报是惊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于是中国的父母亲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金榜题名是人生三大乐事之一,要骑马游街,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西方的基础教育把学习兴趣放第一位,而中国基础教育则把学习效率放第一位。当这两者发生冲突时,中西教育会做出各自不同的取舍。
在效率至上的指导下,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孩子从小立志。如果说西方教育从兴趣出发,中国教育是从志向出发的。
兴趣发展到下一步是乐趣,志向发展到下一步,是志愿。志向太高远,志愿更加理性与现实,升学要填志愿,找工作做选择要尊重志愿。
在我看来,中西教育到了最高层,就贯通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志趣。
因为,如果一件事情,从小立下志向,做了一辈子,没有任何乐趣,是不可想象的。而西方的教育,到了乐趣这个层面,如果不是有使命感、责任感、目标感,一旦出现审美疲劳也可能会陷入迷茫。
于是,西方教育从兴趣到乐趣到志趣,中国教育从志向到志愿到志趣,殊途同归。
各位老师,志是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趣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当志与趣结合在一起,真正的教育就发生了。如何结合?是每一个人在各自领域需要仔细思考的重要命题。
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以更好地进入未来的生活。教育是农业,真正的教育就是一株小苗在各种力量帮助下茁壮生长。真正的教育如同母鸡孵蛋一般,创造各种合适的条件,帮助那只蛋完成质变。
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从被动发展到主动,最后进入自动的状态。
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从外在发展到内在,最后进入自在的状态。
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从兴趣发展到乐趣,最后进入志趣的状态。
而所有这一切都要靠孩子的自主,毕竟教育者自己不可能变成孩子,生长还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平和高中微信号“PHHS同学少年”除夕夜邀我写两句祝福语,我给了他们两句诗:
平心观世界,
和气满乾坤。
后来他们以此制作了一副春联画,特别有创意。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用平和、平静、平淡的心去看世界,那么世界就会充满和善、和睦、和美。
追溯一下,这个心境源自于2010年暑期的西藏之行。我们一行人坐车绕过无数的盘山公路弯去到珠峰大本营。雪山宁静肃穆,云雾短暂散开,我们看到了珠峰峰顶。
当地的导游说,在藏民眼中,雪山是圣地,是用来尊奉的,因为有山神。而另一方面,在登山者心目中,雪山也是圣地,是用来挑战的。
为什么要登山?套用一句英国著名探险家乔治 ∙ 马洛里的话说:因为它就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 )!乔治 ∙ 马洛里于1924年6月8日和另一位登山者在攀登珠峰途中丧生。
平和2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写了一首藏头诗,来源就是2010年在西藏受到的心灵洗涤。“平心观世界,和气满乾坤”是后两句。
诗云:
感怀勇士魂,
恩颂雪山神。
平心观世界,
和气满乾坤。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净化灵魂的教育。
结语
心灵洗涤之后,就会自动地思考一些关乎人类、民族命运的大问题,例如雄性衰落。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一直处于动态发展当中,因此,雄性衰落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至少不是威胁人类存亡的致命问题。
津巴多在书中为年轻男性提供了8点自助指南,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看待教育问题的视角:
一是远离游戏和成人影片,“重启”你的大脑;
二是使用时间创可贴,把时间花在更值得去尝试的事情上;
三是坚持体育运动;
四是学会叠床铺被,从最小的事情做起;
五是每天醒来后坚持写“晨间笔记”,从中发现你的内在力量;
六是结交一些异性朋友;
七是远离所谓的“公主”,建立一段真实、安全、双方都满意的两性关系;
八是找一个跟你有过相同经历的人生导师,获得关于人生和亲密关系的最佳建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男孩的危机也是教育的危机。各位同仁,让我们一起思考教育真问题、实践教育真路径,让真正的教育在学校发生!
▼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北大教授王蓉:高收入群体纷纷逃离公立学校,教育为什么让我们如此焦虑和不满?
作者 | 万玮,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来源 | 平和教育(ID:pingheeducation)
责编 | 张磊
2019星教师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 · 4月山城启幕
聚焦 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创新课程 最新实践样本
点击下图 ▼ 获取全流程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课程资讯